【日規直擊】2015 Toyota三輪電動車i-Road規格大揭露!

即將跳轉-SanjiNoir-黑侍樂讀-升級版網站,享受閱讀新體驗!





沒看錯,真的是傳說中的Toyota i-Road!!!!!!!


還記得莫約在2014年10月開始上路測試、並於2015年年初在台灣忽然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超小型規格的電動車款Toyota i-Road嗎?其曼妙的身影、三輪的穩定駕馭,不僅一時之間成為網路上最洗版的暴紅對象,更讓一堆人直言上市一定要買一輛XD



就是這支影片!看這流利的身影在市區奔馳疾走,實在是讓一堆人心癢到想抓也抓不到@@

有鑑於要改善社會風氣、風迷萬千少女、提高青年人內涵、刺激電影市場(不對!!)在下特別搭機遠赴日本東京,尋尋覓覓踏破銀座,為的就是要第一手直擊報導那傳說不只是傳說、神祕不只是神祕,在台灣望穿秋水卻不一定會上市的車款......2015 Toyota三輪電動車i-Road!!!

有沒有覺得很有誠意==+


事實上咱們追蹤報導Toyota旗下電動車已經不是第一次,過去便曾在日月潭為各位租賃試駕Toyota iQ EV。而以類似方案進行推廣的i-Road,則是在日本東京及法國巴黎進行全球首發的承租活動,在東京的部份由Park24 Group的Times租車公司所負責,自2015年4月10日至9月底,在銀座有楽町、淺草雷門、台場、東京鐵塔、東京巨蛋共五處有可承租的據點!

故為了更親身認識這輛比K-Car還小、比Smart更小的超級小小車,當然是要前往鑑賞鑑賞以了解其規格和設計的啦XD


果然現場一字排開,這幾輛小小車(不是小小兵=3=)就盡收眼底。車長僅2345mm、寬870mm、高1455mm的Toyota i-Road大概就是重機份量、介於機車和汽車之間的特殊車款,感覺有些下重上輕的份量,但似乎又有些輕盈。

而不同於影片中出現如此繽紛的車色,現場提供的i-Road皆為黑白配,並加上部分貼紙彩繪點綴。

有趣的是,先前在日月潭所開箱試駕的Toyota iQ EV也同樣是以白色為主,看來豐田家或許對電動車租賃有一定的規定,營造了頗有特色的潔淨感受~~


而如同先前所說,i-Road貴為介於機車和汽車的特殊車款,自然在設計上有著兩相身影。譬如:


看起來很有野狼風格的大燈XD

事實上外頭的透明燈照罩住大燈之餘也罩住了部分車頭,裡頭使用H4的燈泡規格,是相當通用的維修料件。


然後再配上很汽車品牌的Logo~~XD

或許一開始會覺得這在機車上出現有那麼一點給它突兀,但試想這輛其實有著汽車靈魂......一切就理所當然了=3=


至於車頭方面,則有一小小的掀蓋處,然後這絕對不是引擎蓋而是......


雨刷水加入口及充電插座所在~~


這代表的正是這輛車擁有著雨刷的設計,以左右橫移的單支硬骨雨刷為結構,讓前擋風玻璃有著極大的可清潔面積,僅小部分下緣處未能刷到,讓人見著其細節用心之處。


當然雨刷噴頭也在一旁待命。


接著來看到由車頭延伸自A柱的部份,基本上來說,Toyota i-Road的A柱仍是使用金屬材質,並未因輕量化而過度犧牲安全;另前擋風玻璃及左右兩側的三角窗皆同樣為玻璃材質。說到此處,應該會讓人感到很奇怪車子不是就應該用玻璃做擋風嗎@@......嘿嘿,這點有待後續分曉==+


前擋風玻璃是使用外嵌並左右由A柱包覆的設計,A柱延伸至車頂的部份雖然有些微的落差,但不排除這可能涉及材質銜接和熱脹冷縮才如此製作。


側邊的部份,後視鏡長得相當機車之外(這不是罵人=3=)前方向燈的部份也為凸起式設計,並有著橘色燈殼,營造重機感之餘也因此使用了相當多像燈泡等較為通用的零件。


說起Toyota i-Road的特色,不免要提到那有趣的三輪過彎方式。確實今時今日前2後1的三輪車款已經不再新鮮,但有殼可以遮風避雨的那還是少數~故為了便於這樣的過彎方式,左右前輪皆使用80/90/R16的窄胎,配上外緣與車身同色烤漆的鋁圈。


此外,前輪煞車皆使用碟煞,小小的卡鉗還挺可愛的~~


從前輪內側由上而下端看,雖然無法確切得知內部的設計和規格究竟為何,但似乎有類似三角台的橫搖臂及其他機件。


接著看到車尾的部份。

從這張藍色小車牌可以發現,Toyota i-Road在日本其實是歸類為三輪以上、50c.c以下的「機車」,故分類上應屬於機車血緣比較濃厚的車款,加上其顯瘦的外觀,當成汽車確實太苛刻了些XD


儘管遠遠來看,Toyota i-Road看起來有著十足的科幻感,但近看可以則發現許多零件其實相當地有著親和力。譬如這左右兩側以螺絲上鎖的方向燈及煞車燈殼及內含的燈泡,可見在設計上其實有考慮到便於維修的特點,並減少過多裝飾性的組件來使其規格輕量化,而同樣也能讓Toyota i-Road有效地降低成本。


由於是租賃車,i-Road須以卡片貼在後車窗上的感應裝置進行解鎖才能使用。


i-Road下方的警示燈非常可愛,近看發現就是個驚嘆號啊啊啊啊啊!


另車牌下方左右兩側個有一紅色圓形的反光片,中央則疑似為出風散熱孔。


值得一提的是,i-Road同樣有著倒車雷達的設計,畢竟坐在車廂內還是需要聽到逼逼叫才比較安心XD


至於後輪,相較前輪自然寬了些,畢竟左右過彎就靠這一胎~~尺寸為120/90/R10,屬於非常機車的規格。此外,與後輪與前輪的軸距為1695mm,也足以判斷車內的乘坐空間較為緊湊。


後避震方面,其規格為右側單筒的設計~


左側則為碟盤,除卡鉗藏於上方,有就是說三輪皆為碟煞。另外,電池等機件應也位於後輪前方處。


然就電動車來說,電池可說是相當重要的部份~而Toyota i-Road則將其採用的鋰電池設計在底盤位置。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電池規格如此龐大,但i-Road的車重也僅300公斤,就電動車來說其實屬於輕盈,並可達每小時60公里的最高車速;不過依照歐洲法規的規定,i-Road最快也只能開到每小時45公里,故相較之下對i-Road來說提升續航力會是相當確切的課題。


至於側邊的部份,可以看出視覺上有種黑白雙C交會的感覺......不是Gucci唷XD~事實上包括黑色部分,大部分白色鈑件的烤漆底下,其實因應輕量化故大量採用類似於速可達使用的塑膠材質打造,唯擁有車門比較像汽車的設計吧~~


即使如此,車門後端左右兩側也同樣各有一倒車雷達。下方白色塑膠件銜接之處雖有些微落差,但畢竟i-Road並非屬於量產車,這些細節可有待未來正式生產上市時再一併補齊即可,就現階段來說,此款車的創新已相當吸睛^^


所以就快點開門來看看吧~~


按照日本的用車習慣,駕駛要從右側上車才是~~

從車門內部可以發現,內裝亦是以大量的塑膠件來舖設,但機能性依然有顧慮,如車門上仍有著置物凹槽是的開門手把。


比較有趣的是,門把後方有一尼龍與塑膠材質製成的拉環,方便當車門開啟角度較大時伸手將門拉上。不過平心而論,絕對不要對i-Road的關門聲太吹毛求疵,畢竟這是輛便利於普羅大眾日常短距離代代步又可稍微遮風避雨的平價電動車,關門的聲音大概就像機車座墊蓋起般的清脆,就某方面來說這好像也有種快感(咦?)


所以同理可證,也無須要求這輛車有電動窗,輕量化都不夠了還這麼講究=3=

儘管如此卻也依然顧慮了使用細節,車窗拉起時是用金屬磁力扣使之固定,而由於左右車窗材質皆為塑膠,因此不會有車窗過重難以手動升降的問題~然車門上的後三角窗也為塑膠材質,這就是為什麼先前會特別提及車頭擋風使用玻璃材質的緣故。



金屬扣扣下、手動下啦後便能將車窗整個收入車門內,可收至僅藏部分尼龍拉環外露的程度。


接著看到駕駛座的部份。

因應日本右駕的習慣,安全帶設於右側外,基本上Toyota i-Road其規格並未有左右駕之分,因為駕駛座整個就是置中的啊(廢話!)

但從這碩大的方向盤來看就知道,雖然i-Road從外觀及日本政府對齊分類是往機車靠攏,但駕駛方式卻是十足的汽車!看來就駕駛規定來說,還是要有汽車駕照方能此用,但比起安全帽,有了車罩和安全氣囊是不是感覺更穩妥些?


所以腳邊有整排的駕駛踏板自然也不意外了=3=

由右自左當然是油門、煞車和駐車踏板,都電動車了~要離合器幹嘛嘞(喂!)

然從此部分可以看到,其實Toyota為了顧全安全性,在i-Road的前方部分仍使用了不少金屬材質。


方向盤前方的中控台其設計也相當簡約,左側上方為檔位按鍵,僅倒車R檔、N檔、D檔~就著麼簡單,按下去就對了!

忽然覺得這部份好像比一般車高級了不少,因為是用按的所以有點超跑嗎XDDDDDD


左側下方則有USB接孔和置物收納空間。


中控右側上方則為故障燈和除霧鍵,但除霧鍵的功能僅限於前擋風玻璃,不含左右兩側三角窗,而且不是吹風除霧。因為......

i-Road沒冷氣!

i-Road沒冷氣!

i-Road沒冷氣!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故怕熱來說,只有開窗一途才能稍稍紓緩,而這點確實對台灣等熱帶、亞熱帶地區來說是很大的問題,相信亦是Toyota未來得替i-Road解套的部份。


另外中控右側下方為發動旋鈕。


發動後儀表亮燈,左側顯示檔位、中央為時速表,然右側的電池指示燈則共有6格。然而就目前實際使用情況來說,實際大都落在每格約可行走5公里、也就是總共30公里的行駛路程,而官方說法的50公里行駛距離則須在時速30Km/h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辦到,且不確定租賃版i-Road的電池構造是否有所調整。

不過看來續航力真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Orz

比較特別的是,時速顯示上方的弧線為車身傾斜角度顯示,讓駕駛從而判斷過彎情況。


另外由於日本法規的關係,i-Road雖為三輪電動車但僅能1人乘坐~但在法國承租試駕則可多載1人,故在東京租賃時可以發現後座加了籃網改為置物空間,可將雜物丟於後頭。


從後頭來看可以發現,其實i-Road的行駛視覺可說是介於機車和汽車之間,但由於中央未設計後視鏡且無倒車顯影,故倒車時難以看到後方確實是一項問題。

比較有趣的是,左右車門下方原來是深色透明的塑膠件,故可直接透視是否有障礙物。



而當使用完畢後,則可將充電槍插入車頭、進行充電,對目前的電動車來說,有電快點充確實相當重要,而充電設備和不可抽換電池的設計也會成為i-Road發展上的限制。


平心而論,Toyota三輪電動車i-Road就目前的交通工具來說確實是革命性的產物,個人認為最大的優勢在於保持著機車的靈活又能提升安全性,但普及於市場使用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除了各國各地法規因應問題外,i-Road因其設計,過彎時其實會有「甩車尾」的現象,也就是譬如車身壓往左側,車尾會甩向右側,故駕駛時左右不能過於貼近物件,否則一甩就撞上了......。也由於過彎時車身左壓右壓,裡頭的駕駛自然也跟著壓,故頭碰車門的情況也有可能會發生,故座椅是否需要延伸至可保護頭部兩側,相信也是要考慮的一環。

除此之外,就目前發現的i-Road避震設計可能無法因應較起伏的路面,即使是在全球道路品質排行數一數二的日本,高低起伏和時速提升時,車身亦可能產生明顯震動,加上車門等處的輕量化在行進間若產生異音,及考慮載重等問題,故懸吊確實有其升級之必要。

當然如果這麼簡單就能搞定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改避震了=3=

再者,因為車內無空調設備,在烈日下出門大概就是蒸汽室洗桑拿,即使下雨天有得遮雨,但裡頭的悶熱依然會相當不舒服,下雨又車窗降下來......大概還是要穿雨衣比較保險,唯視線有雨刷和除霧裝置可能會好些。

有此觀之,雖說i-Road三輪電動車的規格是場革命,但從概念更確切地走向量產,這場革命還要一段時間。不過相信,Toyota對i-Road的發展之路不會就此停滯,更穩定的過彎、組裝品質及續航力的提升,相信都是要持續鑽研的課題。

或許一時一刻還非可取代機車的產物,但就滿足更多駕駛需求的「心意」來說......Toyota的一小步,已經是交通載具演進的一大步。


本文特別感謝日本東京Park24 Group Times租車公司有楽町所全體工作人員及經營企劃本部渡邉倫也先生提供協助。

東京都千代田区有楽町2-7-1 有楽町イトシア Park 24 Group 株式会社経營企画本部渡邉倫也樣及び スタッフ一同のご協力をいただき、感謝を申し上げます。